人、车、路“智慧联动”

2025-08-29 16:00  来源: 中国城市网

  数字风帆扬,智能浪潮长。

  在数字化、智能化浪潮的今天,物流配送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,它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货物从A运到B,而是要更高效、更精准、更柔性地响应市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。尤为重要。广西玉林市烟草专卖局(公司)适应潮流,根据广大零售户经营和消费者需求的特殊商品供应,积极探索并实践以人、车、路“智慧联动”为核心的物流配送升级。

  找痛点 线路僵化遭遇现实壁垒

  对于每一位卷烟零售户来说,他们最关心的是,店里的货架能否及时补满,客户想要的产品随时都能有。而能否做到这一点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准确性。过去,玉林市局(公司)的物流配送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,主要依赖于相对固定的配送线路规划。

  然而,市场是活的,它总在变化。新的零售户开业了,有的老店搬迁了,城市道路时不时在修路或遭遇拥堵,甚至是每天的订单量和客户构成都在变动。固定的配送线路就像一条设定好的“死规矩”,难以灵活应对这些“活”的变化。配送员可能不得不为了送新开的客户点而绕远路;遇到突发交通状况时,只能凭经验临时选择替代路线,有时反而耗费更多时间;同一条街的客户可能被分在不同的配送日,导致车辆需要重复经过同一区域。

  这些痛点给一线配送人员增加不少工作量,他们常常感到任务分配不够均衡,有时候明明看着附近的门店是同方向的,却没办法一起送。当线路被简单合并、任务量骤然增加时,配送员更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,“较为疲惫,心情容易浮燥”,担心在赶时间的过程中出差错,甚至影响交通安全。玉林市局(公司)明确一个清晰的需求:配送线路必须告别僵化,变得更聪明、更灵活。

  优过程 智慧柔性探出配送新路

  如何让配送线路像一个有思想的“活地图”,能够根据每天、甚至每时每刻的变化自动调整最优路径?玉林市局(公司)的答案在于“智慧联动”与“柔性探索”。

  他们首先引入了智慧物流平台,这个平台激活数据信息的“智慧因子”:每一份订单包含的商品和数量、每一个零售户的精确地理坐标、配送车辆的实时位置和状态,甚至通过数据分析,系统还能“感知”并预测可能出现的交通瓶颈。

  平台的核心能力在于其强大的智能算法。它不沿用老旧的固定线路,而是根据当天所有待配送订单的客户分布,综合考量行驶距离、配送时效要求、甚至绕行避堵等因素,计算出对每一辆配送车而言最高效、最合理的行驶路径和配送顺序。想象一下,系统会智能地将同一区域、同一方向的客户点像“珍珠项链”一样最优地串联起来,尽量避免来回穿梭和重复行驶,让每一公里的行驶都更有效率。

  柔性不是随意的变动,而是一种基于精准计算的“因需而变”,玉林市局(公司)利用“柔性配送模式”,根据订单总量的潮汐式变化调整策略。例如,在订单相对集中的时期,系统会优先规划那些能够让车辆满载、高效完成任务的线路;而在订单分散或波动大的时期,则会调整线路组合和车辆配备,确保即使订单量不大也能快速响应,或者在订单激增时迅速扩充运力,保证服务不打折。

  在这个探索优化的过程中,玉林市局(公司)尤其注重一线人员的实践反馈。他们将初步优化的线路投入试运行,并认真听取配送员的意见,特别是当线路调整导致任务量过大,出现“较为疲惫,心情容易浮燥”的情况时,管理团队会及时介入,结合系统数据分析,与配送员共同探讨,对线路进行再平衡和微调,既提升了效率,也让配送员感到任务分配更加合理,工作起来更顺手、更舒畅。同时,通过柔性的人力调配,解决了配送员轮流休息的难题,团队的稳定性也得到了加强。

  见成效 畅通脉络保障市场供应

  人、车、路“智慧联动”下的动态线路调整与柔性配送模式,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。

  配送车辆告别了过去的“冤枉路”,行驶轨迹更加高效,单车能够送达的客户数量和货品箱数显著增加,配送效能得到大幅提升,降低了运输成本。

  由于线路更加优化,避开了不必要的等待和拥堵,卷烟商品能比以前更快地送达零售户手中。即使在销售旺季或突发情况下,智慧柔性体系也能快速计算并执行应对方案,保障订单的准时履约率大幅提升。配送的“快”和“准”,让零售户的经营心里有了底,由配送不及时引发的投诉明显减少,客户满意度持续提升。

  稳定高效的配送体系,是市场信心的基石。零售户能够稳定、及时地获得所需货源,经营预期更加明确,投入市场的信心更足。商品快速有效地从生产环节流向消费终端,保障了市场的有效供给,促进了卷烟商品的顺畅流通和消费活跃。整个物流体系效率和柔性的提升,也为玉林市局(公司)更好地服务市场、激发终端活力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
  可以说,玉林市局(公司)通过构建人、车、路“智慧联动”的物流新模式,让配送线路摆脱了过去的固定僵化,变得有“眼睛”、有“大脑”、有“身体”的柔性体系,正有力地支撑着玉林市局(公司)市场的健康繁荣,成为“稳信心、促消费、添活力”目标实现的生动注脚。(作者:宋云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