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后基金投资调查:存在“养基”盲从现象 部分投资者逐渐脱离“基金小白”的地位

2021-06-18 18:34  来源: 证券日报

原标题:90后基金投资调查:从被动跟进到主动选择90后,“基础人”正在走向成熟

“不买基金,90后可能就不会说话了。年初,‘白酒’和‘新能源’听了耳朵。”受访者吴琼(化名)说。

近年来,“养基础”几乎成为90后的“必备技能”。大部分90后在购买基金时没有仔细思考,往往在朋友或自媒体博主“安利”之后盲目购买,导致投资风险很大。今年春节前后a股市场大幅波动,导致基金净值波动,给90后投资者上了一课: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这个风险班让很多“90后”的“基础人”感到很迷茫,“是扔了吗?还不扔?”成为一个艰难的选择。还有更多的90后意识到,在投资前系统学习基金相关知识真的很重要。

90后“养基”存在盲从现象

“春节假期后的期间,每天基金收益都是绿色的,有一种扔掉的冲动。”吴琼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说,“还好男朋友让我卸载支付宝,后来亏损巨大爬出坑,现在已经盈利了。”

今年刚满23岁的吴琼是职场新人,工资低,开销大。在男友的带动下,她开始购买基金产品,尝试理财。她现在已经“混圈子”一年多了,但对这件事还是只知道一点点。

“以前拿零花钱的时候,觉得月光没什么。工作后发现钱真的很难赚,渐渐觉得理财真的是90后的必修课。于是和男朋友一起买了基金,渐渐养成了理财的习惯。”吴琼告诉记者,除了日常开销,每月收入的其余部分都放在贵阳银行的“双德宝”(601997)里,其余大部分资金都是在基金里买的。

“之前我买白酒、医药、新能源等主题基金,主要是通过定投,即使大盘下跌也坚持买入。今年股市波动较大,基金收益下降,但整体盈利还是盈利的,远高于买入银行理财的收益率。”

齐升(化名)是自由职业者,90后“入门级”基本公民。当《证券日报》的记者问他买基金前对相关基金产品有没有详细了解时,齐升说:“去年基金突然红了。一些朋友在聚会上说他们赚了很多钱。我觉得闲钱在银行的时候管钱比较好,去年年底就去银行买基金了。但是我对理财一窍不通。我会买财务经理让我买的东西。听说都是历史性能不错的产品,很火。一次买了六七个基金产品,大概50万左右。”

吴琼和齐升的经历是90后“底层民众”的典型缩影。在“养基”人群逐渐年轻化的背后,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90后购买基金产品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匮乏、盲目跟风等问题。

90后“基民”日益成熟

据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调查,部分90后投资者已经逐渐脱离了“基金小白”的身份。他们倾向于主动学习基金知识,学习基金知识后开始独立投资基金,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,而不是盲目跟风。

目前在一家证券公司前台工作的张娇娇(化名)告诉记者:“我已经成功通过了证券从业资格考试。本人目前正在刷题,预计通过一次基金从业资格考试。”

张娇娇坦率地告诉记者,“进入证券公司后,我们不仅要了解证券市场的基本常识,还要增加一些实践。我自己买基金,盲目购买坚持不了多久,一起学习,一起考试,一举两得。起初学起来很难,然后我就开始了

张娇娇说:“我现在买基金会非常谨慎,操作不会很频繁。我会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,基金公司的投资研究实力和渠道能力,基金经理的知名度,历史表现和最大回撤数据。”

在张娇娇看来,新发行的基金净值并不高,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。基金净值也比老基金涨得快,这也是她选择新发行基金的主要原因。

同样是90后投资人的余震告诉《证券日报》记者:“我小时候小白也喜欢通过银行买新基金。但投资一段时间后发现,很多新基金甚至不如老基金盈利。在学习了相关的基金知识后,在投资基金时,我不再考虑购买新的基金。”

无论是偏爱新基金还是老基金,在一定程度上说明90后基金投资者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。

90后“养基”仍需补课

根据Mob研究院的数据,2020年,新增6000万“基础人”加入基金狂欢;网民数量超过1.2亿,同比增长90.7%。在2020年新增的“基本人”中,超级五人将成为90后。90后工作两年内开始理财,理财意识比父母超前10年;80%和90%之后,他们每个月都在理财。他们对钱有规划,理财意识很强。

90后“基础人”要想长期参与基金投资,当务之急是“补课”。华东某公募基金经理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讲述自己的投资经历时说:“投资就是用钱购买你认为未来会增值的资产,从而获得一定的回报。90后投资基金,首要任务是主动选择,而不是被动盲目。”

某大型券商90后理财经理小李告诉《证券日报》记者:“90后的基层民众要意识到,所有的投资都有风险,投资时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。多元化投资可以降低一定的潜在风险。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。"